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揭《致青春》编剧李樯:凭《孔雀》成名 曾辞职北漂

2013年06月19日 19:51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易立竞

左起:李樯与许鞍华、斯琴高娃拍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喜悦已经在通往喜悦的路上蒸发了

“那7年,我的沧桑感特别大,当然,那是一个作家必须经历的,可如果用这么多东西换来我现在的写作才华,代价太大了。”

对于那7年的经历,李樯并不愿细聊,我能感觉到,他捡了些无关紧要的故事递到我面前。“有几个艺术家的力量会因为访问而被揭示出来的呢?”

“我有时像得了失忆症,想起那7年,似乎一片空白。”

2005年,电影《孔雀》获柏林电影节评委会银熊奖。领奖当天,庆功会还没结束,李樯早早就回到酒店房间,“我的喜悦已经在通往喜悦的路上蒸发了。”

每次获奖后,他都有麦子丰收后的荒凉感。下一个轮回又要开始,施肥、播种,永远不可能一劳永逸。

“一个演员获奖了,这个奖项会带给他附加值,他可以去拍广告。编剧获奖,你只有更多选择剧本的机会,但不代表你的台词能力提高了,你讲述故事的能力提高了,叙述更巧妙了,替代不了。”

2013年5月,李樯出版自己的剧本集,《孔雀》、《立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次的文字结集出版,恢复了当初未删节的版本,呈现的是最完整的故事。《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黄金时代》、《放浪记》(暂定名)等剧本也将陆续推出。

“我之前的剧本被拍成电影后,很多人问我要电影剧本看。我写剧本不功利,我的剧本阅读性跟小说一样。只不过,以前都是用影像的方式和观众交流,现在是用文字。”

此时,他正在继续9月份关锦鹏要拍摄的《放浪记》的剧本创作。

“我现在比《孔雀》时成熟、圆润,但回看那时的锋棱突起,现在让我写我也写不出来了,它像某一季度的水果,只在那时候有,无法重复。”

那些年仿佛虚惊一场

人物周刊:《孔雀》之后,你的人生开始春光明媚了吗?

李樯:也不是。从那之后,我就变成了一个有自己喜欢的工作、可以安稳上班的人。理想把我重新召唤到它身边,理想没有遗弃我,那些年仿佛虚惊一场。

人物周刊:有才华的人内心大都会有自恋的成分吧,你有吗?

李樯:我觉得每个人都有,然后有自责、自怨。大体上,我是不太喜欢自己的。很希望有另一个自我让我更满意。如果有可能,我都想置换,比如说,不是从事这个职业,不是这样的出身,不是这样的命运道路,不是这样的身高,不是这样的长相,不是这样的情感状态,不是这样的命运状态。如果人可以多几种选择就好了,我都想试。比如我很想知道,我要是个盲人,看不见,我会是什么样的心路历程?比如说我如果完全没文化会是什么状态……我的向往是,人如果像孙悟空一样,如果有变换不同身份和命运的能力就好了。

人物周刊:被你形容为“黑暗的漫长旅程”的那7年,你和父母的关系是对峙的吗?

李樯:我的青春无限漂泊之后,好多年没和他们在一起,中间有太多时光和他们没有共同记忆,他们在我的记忆中缺席了。会有距离,但不是对峙。我很想让他们来我这住。我爸爸后来老年痴呆,他和我母亲在我这住了3年,2008至2011年。

那几部戏喧嚣过后,我也想休息一下,弥补一下和他们分离的时光。他们已经快八十岁了,让我看到了人生日暮途穷后边界的状态,这种状态让我特别特别安详,无论外面怎样,只要回家看到他们俩,和他们在一起,就觉得那个房子像诺亚方舟。他们那种安详、无念,让我获得特别多的力量,什么事情都不纷乱了。我和他们在一起3年,我刻意放慢脚步,只接了《黄金时代》这个活儿。那3年我几乎与世隔绝,带他们看病,照顾他们。那是我最有意义的3年,是我最好的创作时光。

人物周刊:你曾说,艺术家对待艺术必须要抱着牺牲的态度。你是艺术家吗?你有这种态度吗?

李樯:从你选择了艺术那天开始,不管你是不是艺术家,你只要虔诚地去从事这个职业,肯定会有所牺牲的。起码,你要抱着这种态度,我有这种态度。

人物周刊:你的牺牲是什么?

李樯:我失去了一些人伦的乐趣。比如说对待父母,我更多地把他们作为一个形象去观察他们人性的优缺点,就没法儿无条件地热爱,我和他们的关系不只是一种血缘关系,比较抽离,会冷眼旁观,不能那么纯粹地享受我们之间的亲情。

[责任编辑:张琳zl] 标签:李樯 孔雀 人物周刊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