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忆英若诚:生活即使是悲剧也要当做喜剧去演

2012年02月02日 10: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姜薇 刘净植 陶澜 李彦 郭佳 萧扬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艺术人生

横跨三界

英若诚被称为“奇才奇艺”的艺术家。几十年来活跃在舞台和银幕上;他还能够执导排戏,既排过演给中国观众看的英国戏《上帝的宠儿》,也排过演给外国观众看的中国戏《家》和《十五贯》;他的英语标准、地道、流利,甚至对英语中的美国音、澳洲音、黑人音,以及许多地方俚语了如指掌;他还是一位戏剧教授,在密苏里大学任永久性教授,专开一门中国戏剧课;他又是兼职的剧作家,曾与人合作话剧《刚果风雷》……

-影视:一席谈话拿下“忽必烈”

1981年,意中合拍电视历史巨片《马可·波罗》,但开拍将近两年,扮演元世祖忽必烈的演员仍没有着落,令意大利制片人拉贝拉焦急万分。这时,同行向他推荐了英若诚。拉贝拉和英若诚在北京饭店见面后,英若诚认真地说着:“忽必烈是13世纪中国伟大的政治家,但他也有许多似乎矛盾的性格,比如对杀人、战俘、汉族文化,都采取了开明的态度,而在乃颜叛乱时却进行了无情的镇压。这似乎是矛盾的,如果从维护对封建集权制和大元帝国的江山社稷这个根本动机去想,就完全是合理的……”拉贝拉听到这里,一拍沙发扶手站了起来,大声说:“英先生,定了!忽必烈,就是你!”《马可·波罗》一炮打响,英若诚因此获得1982年意大利电视最高奖———“银猫奖”。此外,他还主演了电影《白求恩大夫》、《知音》、《小活佛》和奥斯卡最佳影片《末代皇帝》,以及电视剧《马可·波罗》、《围城》和《我爱我家》等,是老一辈演员中唯一堪称“国际明星”的艺术家

-舞台:“推销员”被掌声淹没

英若诚的身影更多活跃在话剧舞台。在学生时代,他就开始投身于钟爱一生的舞台艺术活动。他塑造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先后主演了《骆驼祥子》、《茶馆》、《推销员之死》等经典名剧。他与一群杰出的老艺术家共同创造的“人艺风格”,是表演艺术中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1983年,在英若诚的鼎力帮助之下,阿瑟·米勒的话剧《推销员之死》得以在北京上演。该剧在百老汇曾经连演742场。该戏排演的时候,一些人颇为担忧:从正统的中国立场出发,这实际上是在极端美化美国式的生活。英若诚认为:“要使剧情真实可信,不能仅仅依靠喊口号或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说教。重要的是你能否让观众跟上你的思路,与你产生共鸣。”

英若诚永远忘不了1983年5月该剧的首场演出。“全剧结束时,我们都等在那儿,准备谢幕。台下却出现了寂静,有一位女演员忍不住哭了。就在这一片寂静中突然有人鼓起掌来,一下子,好像憋了一晚上的观众忽然都醒过来了,掌声越来越大,夹杂着观众的喊声,像是暴风雨般地把我们淹没了。”英若诚说这就是戏剧的全部意义所在。此剧上演后,英若诚被称为“中国的推销员”。英若诚同时是一位优秀的话剧导演,他曾先后导演了《上帝的宠儿》、《芭芭拉少校》、《家》、《十五贯》等中外名剧,并与美国当代戏剧大师阿瑟·米勒共同执导了《推销员之死》。

[责任编辑:周舞阳] 标签:1983年 喜剧 英氏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