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报史钩沉:英达的曾祖父英敛之创办《大公报》的十年

2012年02月02日 17:04
来源:凤凰娱乐综合 作者:王鹏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抵制袁世凯的扼杀与收买

1894年,美国与清政府订立了一个为期10年的、载明“两国政府愿合力办理,禁止来美华工”的条约。1904年这份条约到期,美国方面要求继续保留“禁止华工”条约中的主要内容。消息传到中国,各地迅速形成一个控诉美国排华罪行、反对美国经济侵略的爱国运动。

英敛之和他主持的《大公报》积极响应风靡全国的反对美国虐待华工的运动,鼓动天津市民抵制美货,拒登美国广告。

《大公报》于1905年5月23日登载上海商会发起抵制美货通电,6月11日登载“本报不登美商告白”的启事。当时正在天津的袁世凯,看到《大公报》宣传抵制美货,勃然大怒。袁世凯通过天津巡警局,以“有碍邦交,妨害和平”的罪名,下令禁邮禁阅《大公报》。8月17日,《大公报》刊登英敛之“启事”:“抵制美约一事,倡于上海,各省风应,凡华字报无一无之,敝报当仁岂能独让?故随诸君子之后,亦尽国民一分之天职。诚以此举关系中国前途者既远且大也。今不幸敝报独触当道之怒,严禁士人购阅,不准邮局寄递,为不封之封。”并指明这个当道“实为我最有权力之长官”,即指袁世凯。接连几天,英敛之撰写多篇抵制美货、反对“袁长官”诋毁爱国运动劣迹的文章,报纸的零售量骤增。当时,《大公报》设在租界内,事实上袁世凯的禁邮禁读令只能在租界外执行。

面对袁世凯对新闻的扼杀,《大公报》奋起反击,直到11月22日,英敛之还是不肯罢手,继续撰写《论驻粤美国领事函请岑督封禁报馆事》严正表示“执笔人之天职”是:“阐发公理也,激扬公论也,开通民智也,维持国力也。之数者,皆执笔之士,临死生患难、刀锯鼎镬而不易其宗旨也。”禁邮禁读不行,袁又采取拉拢的办法。袁曾几次以重金收买英敛之,均遭拒绝。

英敛之经营《大公报》实际上只有10年时间(1902—1912年)。1912年1月1日,“大清”皇朝倒,中华民国立。2月15日,临时参议院批准孙中山辞职,选举袁世凯为民国大总统。这时的英敛之身体渐衰,加之袁世凯掌权,不免心灰意懒,不再抛头露面。1912年2月23日《大公报》改印“中华民国”的年号,同日刊登“告白”:“本馆总理英敛之外出,凡赐信者俟归时再行答复。”从此,他偕夫人来到北京,隐居香山静宜园。

[责任编辑:张慧婷] 标签:大公报 英敛之 英若识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