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贾翻译风波”续:我没有被好莱坞封杀

2013年08月23日 08:29
来源:时代周报

为什么而翻译?

在辉煌时期,电影译制厂完全是另一番光景。

著名配音演员刘风担任上海电影译制厂副厂长一职。他记得,过去,厂里曾养了一个翻译组,10多个人,从德语、法语到阿拉伯语、俄语,一应俱全。“某个语种的翻译从工作到退休都没有翻译过一部作品,就这么养着。”

然而,2002年,中国影市开始院线制改革,中国电影进入了“市场经济”,原声字幕电影登陆大银幕,译制片退守次要位置。

“在新世纪后,译制片逐渐被边缘化,从事译制行业的人更是退居到不能再幕后的地方。除了华表奖还设置优秀译制片奖让人偶尔想起译制片,其余时间几乎无人问津。”上述长影导演说道。

过去十年,由于市场萎缩、回报低廉,几大译制厂不得不寻找出路。八一厂解散了在编团队,实行配音团队临时组配。上译在2004年完成企业化改制,在职人员从69人缩减为10人,而在编翻译仅有三四人,但同时承担其他工作。

译制片失势后,人才培养也受到了影响。此前,中国传媒大学曾在广播学院设立英语翻译专业,对口方向之一就是影视翻译。然而,这个专业第一期的毕业生中竟然没有一人从事翻译工作。

“电影翻译不是一个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产业。这个工作居于幕后,而且几乎不可能赚钱,所以,在现在的背景下,它很难成为年轻人追求的事业或是梦想。”贾秀琰说,“留下来的人都是因为喜爱。”

这些翻译近年也不断遭受挑战。去年以来,一向低调的网络字幕组成员也开始现身“捉虫”挑错,围绕中国翻译界被困扰百年的“信达雅”难题,双方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比如,有评论者认为,目前的电影字幕已出现质量危机,而原因在于引进电影由国家机构掌控,字幕制作过程完全不透明,没有足够的专业人员,字幕翻译成了随意分配的任务。

“有竞争才会有进步,像目前的字幕组,多个团队翻译同个作品,谁的速度快、质量好,谁的下载量就高,口碑就好,所以,‘官翻’里也要引入竞争。或者,可以考虑准许字幕组参与竞争。”TSFS外文社的一位负责人如此建议。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上译有狄菲菲、陆瑶蓉等一批导演、翻译、配音专业人才。而八一和北译,导演有廖菁、张伟等人,制片主任则有杨和平、王进喜等前辈,而译制界的张大勇也是大人物。他们都不是业余的从业者,业务能力很强,而翻译的优劣更多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不管如何,大家重新开始关注译制片,很多人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也有更多的专业观众监督译者的水平,这有利于整个译制行业质素的提升。”贾秀琰认为,从这个角度,争论也是一件好事。

凤凰网星座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凤凰网娱乐微信

揭开明星的隐私往事,每天为你分享一段八卦谈资!

[责任编辑:田野] 标签:电影翻译 中国传媒 字幕组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