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独家]《阿黛尔的生活》:对同性之恋的唯美艺术回应


来源:凤凰网娱乐

人参与 评论

片名:《阿黛尔的生活》(法国/比利时/西班牙) 导演:阿布戴-柯西胥 编剧:Julie Maroh/阿布戴-柯西胥/Ghalia Lacroix 主演:蕾雅-赛杜/阿黛尔-艾克萨乐活布洛斯 类

《阿黛尔的生活》剧照

点击图片进入:[独家影评]《醉乡民谣》:美国六十年代的音乐梦

影评:

法国当地时间5月22日,导演阿布戴-柯西胥的新片《阿黛尔的故事》在戛纳电影节上一鸣惊人。这位出生于突尼斯的法籍导演曾以《谷子和鲻鱼》获得金狮奖,并多次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今年是他首次亮相戛纳,本片一经首映立即成为本届电影节的焦点。

从漫画到电影,少了悲剧,多了情愫

从朱莉-马洛的漫画《蓝色是个温暖色》到导演阿布戴-柯西胥的电影《阿黛尔》,一个艺术抽象的故事出落成一部纪实风格的电影。为了让影片实现真实自然的风格,导演去除了原书中戏剧冲突十分强烈的情节,比如阿黛尔的父母发现了自己的女儿在和女孩子交往之后的暴怒片段。而电影《阿黛尔》随着故事的发展,父母的戏份被逐渐淡化,而两个女主角之间的复杂爱情越来越突出,那种情感、心理、生理上对彼此的爱,及灵魂上的分歧使得这份深厚的感情在趋于完美的时刻彻底破碎。这样一来冲突性悲剧转换为情感的悲剧,“戏剧性被淡化后,影片的真实感便得以保存”导演所追求的真实让原本多少有些单薄的情感线变得真挚而厚重。

“食色性也”

丰润的双唇,微微半张,充溢着欲望与渴求。片中特写镜头多次对准女主人公阿黛尔的嘴:吃意面时沾有酱料的嘴,吃生蚝时隐忍的嘴,睡觉时喘息的嘴,接吻时饥渴的嘴……所有这些夸张的镜头不过是用视觉形象地表现了孔子的一句“食色性也”,将饮食与性,两种原始而基本的生理需求放在一起做对比。这也是为什么片中有那么多餐桌戏和激情戏的原因之一。性,这个原本属于人类单纯、直接的本能需求在社会礼教的束缚下反而变成了禁忌。导演将其和饮食做类比,就是想摘除社会戴在它身上的各种面具,将其回归本性,以最自然、纯粹、简单的本来面目示人。

“我将终我一生寻我灵魂之伴侣”

片中阿黛尔和艾玛最大的情感矛盾之一来自于阶级的不同。阿黛尔是工人家庭长大的孩子,虽然喜欢文学,却还是脚踏实地地选择做一个小学老师。而出生于中产家庭的艾玛代表了上层建筑,她的专业是美术,她的生活是创作,她的梦想是办展览。两场相对应的“见家长”戏明确地突出了这种对比。艾玛家挂满画作的餐厅里备好的是生蚝、白葡萄酒,而阿黛尔家吃的总是朴素的肉酱面。后来她们生活在一起后,家里举行宴会,当艾玛和朋友大谈各个艺术家风格的时候,艾玛所做的只能是为大家上菜。阿黛尔的孤独由此而生,两人的分歧也是从这里开始。艾玛最后和同样画画的艺术家结合,喜欢阿黛尔的也多是她生活圈里的人。毕竟,不同的灵魂也许可以相爱,却难以相伴一生。

法国经典文艺片遗风

从新浪潮的一批人雷诺阿、侯麦、特吕弗、戈达尔、杜拉斯等开始,法国电影总是带有浓重的人文艺术气息。大量文学、诗歌、哲学、画作的电影化引用使得法国片的主题表达的丰富、厚重而深邃。此片继承了这一传统,片中深入并拓展了故事主题的引用有马里沃的《玛丽安娜的生活》,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和《肮脏的手》,以及画家毕加索、席勒、古斯塔夫-克林姆等。

出生于突尼斯的法籍导演阿布戴-柯西胥对边缘化人物的身份认同十分敏感,他之前的影片表现了外裔青少年在法国对自我身份的寻找。这部《阿黛尔的故事》也在试图体现一种身份的认同,一种同性之恋的自我探索与认同。这部影片正好出现在法国刚刚通过同性恋结婚法案之后,对法国政治时局做出了一个唯美的艺术回应。

相关专题: 2013第6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影评集结号:

第一梯队

第二梯队

随便看看

非竞赛观影

[责任编辑:李毅]

标签:黛尔 艾玛 阿布戴-柯西胥

人参与 评论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周迅四合院:地处闹市 1院拥13间房(图)

0条评论2014-02-25 09:55:42

凤凰娱乐官方微信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