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美媒刊文评《小时代》:中国的好男人都去哪了?

2013年08月18日 13:30
来源:中国青年网

美媒刊文评《小时代》

中国青年网8月18日报道 外媒称,随着中国现代化步伐日益加快,人们有理由认为,有关爱情和恋爱的传统正在迅速发生变化,其速度与中国城市发展速度相当。

美国《时代》周刊网站8月14日刊发文章称,今年夏天的票房热门影片《小时代》描绘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中国—至少一开始是这样。这部光彩夺目的言情片打着“中国版《欲望都市》”的招牌,打破了中国电影首映日票房纪录。影片讲述了4个好朋友跌跌撞撞地穿着“莫罗-伯拉尼克”的名牌高跟鞋在上海追逐爱情和失业的故事。影片中的4个主角阅历丰富且精于世故。影片的背景被放在了颇具浪漫色彩和诱人气息的大都市上海,这深深地迷住了全国各地有抱负的年轻人。影片导演郭敬明同时也是《小时代》电影原著系列小说的作者,他是中国目前最赚钱的作家。他来自与外滩相比较为平凡的中国西南部,年轻时也是一名野心勃勃的青年作家。

文章称,电影里看不到一点关于“性”的内容—至少在荧幕上看不到。电影里的女孩都十分聪明(香港大学社会学家杜先致对于人口统计学颇有研究,她说,国外大学的硕士学位对于一名上海成功女性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也足够性感。她们也希望碰到合适的另一半。但一直到影片结束,她们都仍然是单身且没有过性行为。她们抛弃了高中时代的初恋、充满嫉妒心的伙伴、控制欲极强的男友以及其他一些狐朋狗友。从这个方面说,《小时代》完美地展现了现今中国每一个成功的年轻女性都会问到的问题:好男人都去哪了?

在中国,对新生儿性别的选择导致男孩数量大大超过女孩。你也许会认为找到合适的男人易如反掌—当女孩拥有迷人的外表、聪明的头脑和成功的事业时尤其是这样。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杜先致的调查中,她发现,在上海27岁以上的单身成功女性中弥漫着一种沮丧情绪(这些人被称作“剩女”)。或许是为了给中国的“剩男”们找到伴侣,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表示,找不到对象的未婚女性只能怪她们自己太“固执”或者太“挑剔”。但杜先致发现,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很难找到一个不会压制彼此职业发展或兴趣爱好的男性伴侣。

文章称,杜先致在2008年到2011年间在上海访问了50名职业女性。通过调查,她发现,这些人之所以未能结婚,是因为男人们认为她们太过成功了。正因如此,其中一些女性开始与外国人约会。杜先致说:“正是传统中国男性的歧视促使她们选择思想更为开明的西方男性。”然而,保留传统思想的并非只有中国男人。杜先致在这些高收入的女性受访者身上发现了一种悖论—尽管她们可以轻松养家,也能选择一个赚钱比她们少的丈夫,“但她们仍然在努力寻找一段传统意义上的婚姻,也就是说,她们希望找到一个赚钱比她们多的男人。”

文章称,干扰上海的大都市女孩追求爱情和婚姻的另一个因素是她们的父母。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意味着许多二三十岁的中国女性承担了照顾年老父母的全部重担(如果她们试图逃避这些责任,会有法律惩罚她们)。出生在上海的学者孙觉(音)正在香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她的博士论文探讨的是上海女性的恋爱经历。她说:“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几乎没什么作用的社会保障体系,父母主要由子女来供养。”

孙觉补充说,尽管国家经常试图影响人们的恋爱生活,但她所调查的女性并不愿意把自己在感情上的失意归罪于国家。她说:“她们不愿意通过直接参与公共讨论的方式抨击社会环境,而是更喜欢在私下讨论。”文章称,《小时代》中的角色当然也是过着完全非政治化的生活—有人猜测,这正是这部电影能够轻易通过严格审查的原因。国有媒体《人民日报》此前曾对这部电影表现出的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进行抨击,发表了一篇题为《不能无条件纵容小时代2、3出现》的文章。但是,电影制作人并不在意:影片续集《小时代2》已经上映。在新上映的电影里,涉及性的内容比第一部要多得多。在新的中国,事情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

凤凰网星座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凤凰网娱乐微信

揭开明星的隐私往事,每天为你分享一段八卦谈资!

[责任编辑:李琳] 标签:小时代 郭敬明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