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海滩的一天》:女性的独立和意识觉醒

2012年06月25日 14:30
来源:凤凰网娱乐 作者:木卫二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如果以1983年的影片时间为基准,谭蔚青和林佳莉分开了13年,仅以中间回忆讲述里两次出现的舞厅为例(大家可以留意两次跳舞方式的不同),大约是隔了8、9年。《海滩的一天》的故事正好是跨越整个70年代台湾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的变化(称30年还是夸张了)。

杨德昌一向为人津津乐道的对白,许多在今天看来依然有力:

谭蔚青在多年后对林佳莉说:(当初)我见了你,又能改变什么?

林佳莉回忆学生时代的结束:其实那时候我也是迷迷糊糊,不敢相信大学四年就这样过去了。我也像其他人一样,没什么目的地去考留申请学校考托福。

林佳森反问妹妹道:你先告诉我,什么叫快乐。你也是大学毕业生,你应该知道快乐是什么?

……

如果你认为杨德昌还有贩卖毕业生青春情绪之嫌,那又错了。这些内容顶多支撑45分钟,在166分钟的电影里只占有一部分,更多的篇幅用来描写他导演本人驾轻就熟的婚姻生活和突显两代人的思想观念差异(片长原因甚至影响了当年它报送戛纳,然而杨德昌更长的片子还有..)。

从《海滩的一天》可以清晰看出台湾女性自我意识的复苏和变化(恰好是在70年代到80年代初)。最初的林佳莉是个害羞腼腆的国中女生(哥哥叫她自我介绍勇敢一点),她的美好记忆也都是在过去,小时候和哥哥一起的时光。比之《指望》中情窦初开又无人指引的迷惘女孩,林佳莉的更大困惑是逃脱家庭对情感的牵绊,果断出走后又在后来的生活中遭遇到了社会转型期间带来的情感困扰。

我们可以看到片中兄妹二人的婚姻生活都受到了外力的干扰,一个是小诊所无可避免的败落,一个是丈夫早出晚归的工作。这都是社会改变乃至节奏加快带来的,如果停留于父亲的60年代,他们并不会受到如此多的纷扰和忧虑。

被人看作改变了、成熟了的哥哥很不幸的被时代所遗弃,就跟他父亲一样——或者没有所讲的这么严重,他受迫于父权的强势(这里且不用施压),在哥哥表述之中那则是对于父亲的一种信任,多么感人的说法。如果我们把之后佳莉回忆起关于父亲的一些片段结合起来看,则很容易发现父权的阴影有多么可怕。

佳莉和哥哥关于什么是快乐的言语交流后,她选择了离家出走,雨夜的摄影拍得真好,有所不忍又义无反顾,一样出色的还有海滩的行走等等。

不应忽略的还有杨德昌在群体角色塑造上的功力,例如白大褂下有着一张严肃脸孔的父亲,描述不多却带着绝对威严;似乎无所忧虑、旧式妇女的母亲形象,暗中默许着女儿的做法;脸上总是笼罩着阴霾的嫂子,甚至一句话都没有,但予人印象很是深刻。其他还有欣欣、小慧等角色,她们都具有另外一种女性意识苏醒的表现特征,即使表现出来不一定是正面的。

哥哥佳森在结尾又说了一大通关于人生卑微的幸福的临死感慨,“我渴望再重新认识我周围的一切”,和《一一》里洋洋在结尾悼念致辞是如此相像,可能另一个词被用得更多,那就是杨德昌的“说教”。

在《海滩的一天》,还有信任的主题,然而结尾是充满希望的,不论是成为独立自主女性的林佳莉的背影,还是林佳森的感言以及谭蔚青的旁白,也因此海滩上的尸体属于谁并不重要。开放式结局对于杨德昌作品乃至台湾电影而言都是第一次出现,之后的《恐怖分子》则是设置似真似假的两个结局,同样叫人拍手称赞(还没机会看《青梅竹马》)。阿财对佳莉说两种可能对于你来说都是一样的,与其受它困扰不如放下。这是否陷入杨德昌一贯的理想化呢,我们不得而知,但在当时,确有其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刘悦辰] 标签:海滩的一天 女性的独立和意识 杨德昌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