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评:致终将“逝去”的春晚
放鞭炮,下饺子,看春晚,这是年三十的例牌。鞭炮和饺子没变,变的是春晚。春晚为什么会变,因为时代在变,人的口味在变。春晚该变成什么样?众说纷纭。难度不亚于本山大叔在《一代宗师》熬的那锅蛇羹。
这几年不难看出春晚的“恐惧”,急于变化,找不着北的困惑。从央视一改春晚导演“竞标制”为“任命制”所招致的非议,到邀请“草根明星”上春晚所引发的猜想;从节目单曝光后公众对“老面孔”的失望情绪,它的变化依然成为批评的箭靶。变也不对,不变也不是,形同鸡肋,犹如困兽于斗室。
也许人们不得不承认,面对这样一台国家级电视媒体最重要的文艺演出,一台据称收视率、播出时间和参演人员数量足以破世界纪录的综艺晚会,一台已经垄断除夕娱乐30年、被称作是“新民俗”的电视节目,让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真正发生深刻的改变,并不是一件如想像中那么容易的事情。
近几届的春晚在宣传上颇下工夫,开始“自炒”,本山大叔横竖是个镶金招牌,上春晚是新闻,不上春晚是新闻,为什么上春晚是新闻,以后不再上春晚还是新闻,这屡试不爽的板斧实在令人太想吐槽。然而本山大叔成为春晚“活宝”的时代已经逐渐消逝,就像他说的,有多大屁股穿多大裤衩。现在本山大叔已经决然转身了,春晚亟待寻找另一根救命稻草。
春晚是一台主旋律的晚会。刚过而立之年,面孔老态毕现。闭着眼睛能猜想到节目单,最致命的是它的套路,观众已经深谙于心。就像一部电影的结构,从开始、发展、高潮、结尾都早已写好,又有何值得期待?
变与不变是恒久的哲学命题。如今的春晚,集体记忆的功能强于大年夜的娱乐功能,怀旧是一盘男女老少通杀的硬菜,观众的习惯因怀旧还可以端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但这并不能保证他们爱看喜欢看。与其众口难调,不如自成风格,用与众不同的创意说话。
创意不难,第一步祛魅,别让一些跟娱乐无关的东西掺和进来;第二步年轻化,老人不退场,新人如何出头;第三;请喜剧片导演来执导这场晚会,精简人数,突出戏剧性。
当然,以上皆是我的臆想,春晚是一台庞大的机器,这台机器被加上了诸多功能。鸟叔来还是不来,郭德纲为什么会来,席琳-迪翁唱啥,相信很多人都不会像从前那样在意。
相关专题: 2013年央视蛇年春晚
相关新闻: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娱乐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1209903
1火车上的艺考女生[高清大图] -
1159808
2[独家]小彩旗回家过年图集曝光 同杨 -
1148802
334岁殷桃新话剧挑战“全方位”激吻[ -
1109914
4港媒:大陆国宝级影帝澳门豪赌 欠债千 -
1086081
5柴静家族曝光:曾祖父是秀才 -
928959
6孙俪怀二胎挺孕肚踩高跟鞋出席活动[高 -
894566
7话剧《茶馆》开启三地巡演 濮存昕杨立 -
890425
8林志颖千万跑车被撞毁 友人驾车酿车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