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陈佩斯任喜剧论坛主席:不能再让中国的戏剧历史中断


来源:凤凰网娱乐

凤凰网娱乐讯 2014年12月22日,北京喜剧艺术节首届喜剧论坛在京举办。作为论坛主席,陈佩斯指出当下喜剧艺术缺乏强有力的评论监督这一现状,并为国内首个喜剧评论团的十位成员颁发聘书。 本届喜剧论坛以嘉

会议主题:《文化创意产业北京中的舞台喜剧创作》

会议时间:2014年12月22日(下午)

会议内容:

史航:欢迎大家来到首届喜剧论坛下半场。我们先介绍一下参与的主要嘉宾:

著名表演艺术家姜昆、著名表演艺术家陈佩斯、著名编剧束焕、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青年演员徐昂、《国家大剧院》杂志主编赵爽、喜剧评论员李龙吟、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导师候克明、中国戏剧学院副教授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会邹德旺。

我们主题是《文化创意产业北京中的舞台喜剧创作》,围绕创作这个核心,喜剧源头问题,我们结合行业报告总的相关数据进行讨论,首先我们关注调研的结论,为了便于我们参照市场调研数据,请调研公司专业人员马文莹做一个介绍。

马文莹:这次的调研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解读,一个是舞台喜剧创作的结论,以及整个的喜剧市场需求的管内容。喜剧剧本是一剧之本,无论从编剧人员角度,还是从受众对一个喜剧评价的角度,剧本创作都是非常重要的。从目前创作模式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创作有四成的有一些编导非科班出身的,也是热衷于喜剧艺术,投入创作之中。还是以独立创作为主,和规模化、专业化的创作模式目前处于萌芽阶段。

整个创作方向,从需求的角度,主体的60%以上的需求以表达思想和满足市场,这两个同时重要。编导他创作的方式有三种,第一寻找参考点、市场反应和受众反应。目前的创作形式以自主创作模式,还是希望走专业化的流程。

我们回顾一下历年喜剧市场的情况,历年发展都是两到三倍的增长,到2011年的时候达到一个小高峰,2012、2013年有所回落,到2014年剧目繁荣发展起来。

我们的受众对我们的评价,总得来看,对作品剧形设计满意度比较高,对台词段子有一些期望,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从编导角度来看,他们也谈到他们面临的困惑,既有自身的心理因素的原因,也会有创作的环境,也会有一些具体的技术因素。对他们的培养和培训其实还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有很多技术层面的内容急需得到一些解决。

我们看一下市场需求,更多的是观众层面,我们分两个角度,一个是普通大众,我们的受众不管有没有看过舞台演出都是我们的大众。还有一个是和谐受众,我们看看市场需求是什么样的?

剧场演出的参与度,这次调研主要是在北上广,调研结果显示依次是北京、上海、广州,北京的观众观看演出的比例是最高的。剧场演出的形式也是非常多样的,我们看看具体哪些形式受消费者喜欢呢?调研结果显示话剧是一种形式,其次是音乐剧。有很多地域的差异,我们也可以看到,对来讲北方观众更喜欢像话剧语言类的演出形式,南方的观众偏好音乐剧的演出形式,男生喜欢相声表演类的,女性跟喜欢儿童剧。

舞台喜剧,喜剧也是剧场演出细分的内容,整体来看整个的认知度大家了解的比较多,大家它的深度传播不够,对它深度的理解有待提升。

整个演出市场,是什么样的人走进我们的剧场来看我们的演出呢?调研结果显示较高学历的,青年群体25到40岁之间的,对我们的舞台演出更为青睐,这也是我们的核心受众。高收入群体他们观看演出的比例是更高的,收入在一万以上的群体更能够接受我们这样的舞台演出。

具体的舞台喜剧,这一细分中的受众是什么样的呢?上午的刘总举了很多例子,都是说女观众和他的互动,舞台喜剧女性接受度优于男性的。从年龄方面,刚才说剧场演出是25到40岁受众多一点。舞台喜剧这个角度看,年龄越大的人群对舞台喜剧接受度更高一点,高收入群体接受度更高,会更愿意观看舞台喜剧。

我谈到很多观众情况都是普通的受众。我们看一下和谐受众,真正走进舞台剧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的核心受众更集中在年轻的人群,高学历群体,收入分配比较均衡,相比较而言舞台喜剧的受众比整个剧场演出的受众更加平民化一点。

家庭结构也是有意思的结论,单身群体和有孩子的家庭对我们的舞台喜剧接受度会更高一些。他们观看的频次,从普通大众来看,他们一年左右看一场剧场演出,这个比例偏多一点。我们的核心受众,每年看两到三次的比例更多一些。具体花销,和谐受众每年剧场演出的花销是一千到三千元左右。我们的核心受众对舞台剧消费更为理智一点,消费在三百元上下,也能够理性的看待价格水平。但是对于普通大众而言,他们偶尔性和尝试性的消费更多一点,所以价格是不太稳定的。

从喜剧状况,具体的剧目可以看出,音乐喜剧、原创喜剧是比较受大众欢迎的。北方的观众更喜欢原创剧情喜剧,南方的观众更喜欢音乐喜剧。再看核心的观众更喜欢原创剧情喜剧。从剧场的观看,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观看情况是小剧场和大剧场不分伯仲的,各占一半的比例。从不同的城市来看,相对来讲有一些差异,像广州可能在小剧场少一点,也是当地的一个实际情况。

来观看舞台剧演出的人群,他们伙伴关系是什么样的?同龄人一起来观看会比较多,比如是夫妻、恋人,而带孩子、老人来的会少一点。

我们的受众他们能够记得,比较喜欢的剧目前三甲是这几个剧目,比较优秀经典的剧目。我们的核心受众对我们舞台喜剧喜爱程度也是非常高的,占到了将近九成的比例都是非常认可舞台喜剧的。

具体受吸引的原因是多角度、多层面的,能够触动他的心灵,能够引起人的共鸣,它是社会热点的,与我生活相关的。表现手法他们希望是幽默的,能够减轻压力效果的。无论是哪一部经典的喜剧,一定是这些因素都具备的,才能够形成经典。

从受众对我们目前舞台喜剧评价来看,演员的表演、剧情满意度比较高的,不满意的就是服装、道具、数量都是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我们也会访问核心受众,未来对于喜剧观看的意愿,九成以上会表示说继续观看,并愿意多次走进剧场。

有一部分人不是特别满意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分析的结果是,我们传播的面不够深入,不够广,这是有待于提升的。对有一些受众而言票价也是一个门槛。

更好的促进观众去舞台喜剧的方式就是创作,有好的主题和题材,类似大片的作品,也会对这些方面提出希望,演员的喜欢和号召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部好的喜剧能够吸引观众的核心因素有哪些呢?刚才说的剧情,剧情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口碑传播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要有好的剧情,这个剧情的演出能够给我带来一些价值,情感的体验,能够让我放松心情,减轻压力,这也是比较重要的因素。

对于舞台喜剧的期待有不同层面的,不仅仅是直观的感受,其次还应该让我有一些社会的反思,或者有一些深刻的共鸣,这都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有对感官的体验还有情绪的调节还要引起一些社会反思和深思。

对于现在喜剧不同类型的题材,反应现实的题材都是受大家欢迎的。有一点大家存在争议,对于通俗逗乐这点上有些人是比较接受的,但是对于核心受众,他们对喜剧剧目要求是更高的,他们对这一点可能不是特别认可,更认可的能够得到一些社会的反思,能够反应一些社会热点,更是受核心受众的欢迎。核心受众相对来讲比较理智,整个的价位区间一百到三百之间是更能够接受一些。

大剧场、小剧场比例都是差不多,但是他们还是希望舞台喜剧能够更多走进大剧场,到大剧场去欣赏舞台喜剧的效果,这也是受众的希望。

从目前剧场演出购票的模式上来看,现在网络的发达,尤其我们的受众核心是年轻群体,他们也受电影票的影响,团购网络会多一点,对我们目前的剧场演出购票的模式不够满意的,他们希望有更多的团购形式出现。

目前演出的观看渠道也是多种多样的,更多的观众还是希望去现场能够目睹我们的演员在台上的演出,在现场观看是所有受众最好的期望。

史航:感谢分享,我们到场嘉宾还有北奥集团的董事长武晓南先生。

姜昆:我就是以一个相声演员的身份来讨论。我这些年跟陈佩斯在一起从事很多喜剧的研究,他经常跟我讲他怎么研究喜剧,怎么样去做他的戏。我刚才看了剧场演出我有很多的想法。

第七届CCTV相声大赛我是做总监审,我从头看到尾,我有一个惊奇的发现,上面一个老人都没了,全都是年轻人,底下老一点的全都多在底下了。当时我就想更新换代完成了。我是从第一届相声大赛就参加,一直到第七届,后来我想他们是怎么完成这个更新换代呢?怎么就出现根本不认识人,大家还挺欢迎的,实际上小剧场在当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这些演员实际上他在这些年实践活动当中完成了量变,他恨不得天天演。到了中央电视台也好,到了牡丹奖大的场合里不能说完全变成质变,但是在质变上多多少少对他们有点提高。实际上从小众娱乐到大众娱乐当中有质变的完成,但是很期望他们能成为非常令人满意的话,可能还没有达到那种状态。就艺术的这种发展形式来讲,我觉得我们中国的喜剧艺术,真是应该好好的长期活跃在舞台上,活跃在创作领域当中,大家在一起好好的讨论一下。应该让我们中国的喜剧至少不应该像现在这样,中国的喜剧市场非常大,现在被一些质量不大高的东西充斥着。

咱们过去相声包袱老套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大家伙也认可。中国的喜剧观众还没有形成,观众的欣赏能力太差了。我说完了以后再回想,我说的对不对呢?这是我心里真实的感受。我现在已经65岁了,上了年岁的从事艺术人员,我多多少少对现在所留下的东西有一定的看法,我知道我跟他们的距离,欣赏不了他们的语境,但是我总感觉艺术的真谛、艺术的真善美要求,这个多少年来都是统一的。中国的喜剧发展当中,也有必要像相声艺术也好,或者是民族的传统艺术也都讲一点传承。所谓传承,我们今天的一些东西多多少少都能从过去当中找到影子,为什么要这样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创新,就是发现,东西都在那儿,我们只是把它发现了,我们过去从不认识到认识,过去生活当中本来有的,你没有发现我发现了,我把它搁在舞台上。过去我们有一句话千古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它在整个艺术领域都有传承的关系。我曾经看卓别林的片,卓别林跟一个驴在一起,那个驴老咳嗽,他给驴做了药,它不吃,做成水它也不喝,最后他想了一个办法,他把药弄碎了做成药丸还是不吃,他看旁边有一个水管子,他把这个头搁在这里,把那个伸进它嘴里面,他就开始往里吹,刚一吹的时候那个药被他吃了,吃完以后卓别林就老咳嗽。虽然没有引起哄堂大笑,但是我记住情节。

我后来看了一个苏联的电影《运虎记》,他多着很多人来参观,我就发现很多情节用的法是一模一样,这个大象,我告诉你它得了扁桃体发炎,到那儿一说话大象就把鼻子弄起来。现在我们需要把一些药面喷到它扁桃体下面,只要一吹进去以后全都解决了,影片从后面拍的,等它一吹,他回来一看他脸上全是白的,大象先吹的,他脸上全是白的,这个跟驴是同出一辙。不管是规律也好,或者它是一个借鉴也好,我觉得他从某种程度上有一种传承,这个传承建立在对喜剧规律的掌握和了解,举一反三,不断的通过你对生活的体验出现的。但是现在在喜剧当中,我看不到这种对于喜剧的传承,我们也有幸去看了小剧场的许多演出,我心里非常佩服年轻人的才华和导演者,还有创作者,他们那种尽心,但是我总觉得根基的东西差一点。通过表演的人物,喜剧刻划的人物在我们生活当中得以出现,从共鸣上就得到很多,比他自己剧本本身所创作的一瞬即逝恐怕要记住的多,在这方面我感觉有点不足。

我在1995年的时候,作为国家文化交流项目学者,到加拿大进行过两个月的访问,专门考察他的剧场运动。后来我在那儿才知道,我过去也没怎么上过学,我才知道是从艺术生开始反对古老的传统东西。那时候是1995年,十五年以后,在中国相声小剧场上逐渐的找到了一些当时我看到的那种东西,比方说一些即兴的东西,有现卦的东西,我当时看到的东西是他们说你来指定人物,我们用这个人物编一个剧。我连着去了几次,有一个叫《星期五》剧,他每次不一样,提的人不一样,演的人不一样,剧情也不一样。后来我就跟他们聊,他们说他们有很多套路,固定的套路来支持他们演出。他们觉得有价值的东西,让他们高兴的,观众感到可乐的还是现场碰撞出来的东西。

中国的喜剧艺术的发展,尽管过去曾经看过《王老五抢亲》,包括西方传统的喜剧,大的从头到尾经典的东西还没有出现。我们国家有我们这些从事喜剧的人,集中精力要搞出一部、两部能够有指导性的喜剧,我觉得这是缺乏的。在传统上由于看不到继承,所以就没有形成经典,经典的东西对我们来讲是特别需要。在任何一个艺术门类当中,都有一个上行下效,这种量的东西最后很可能蹦出一两个好的东西出来,但是没有量的东西也不行。应该要形成一个对喜剧认识的氛围,应该把喜剧艺术看成是一个我们中国目前特别缺的领域。

我们家里面墙上挂了1962年出的几部片子小的海报,《魔术师奇遇》、《女理发师》、《哥俩好》、《锦上添花》、《大李、老李和小李》。那时候我们物质生活多匮乏,我是从1996年过来的人,那时候什么东西都吃过,能吃的就吃,不能吃的也吃,那时候为了填饱肚子。今天到了物质生活比那会儿丰富多的时候,反倒觉得精神的东西更匮乏,在这点确实感觉到一种不满足。从国家关心的角度来讲,我觉得也没有看到喜剧艺术现在处在营养不良,应该适当的给点伙食补助,提供点标准,还没有到这个时候,所以现在靠我们自己努力。

[责任编辑:张园园]

凤凰娱乐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