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娱评:威尼斯电影节的十字路口

2011年09月01日 20:11
来源:凤凰网娱乐 作者:其实偶是导演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东风西渐的得与失

曾任62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主席的费莱蒂曾说过一句掷地有声的话:“电影的语言是无国界的,尤其是伟大的电影”,话是没错,可惜威尼斯电影节做过了头。

从1990年代初期开始,威尼斯电影节开始以东风西渐为新的开拓点,把之前聚焦欧美和日本的目光转向亚非和东欧,而当时中国内地第五代、台湾和香港新浪潮正处于艺术的创作期高峰,而俄罗斯和东欧电影因为柏林墙的倒塌而迎来了意识形态和创作自由的春天,印度和韩国电影也在暗中崛起,鉴于这种形势,应该说威尼斯电影节的这次转型初衷是美好的,从表面上看也好像“颇有成效”。

实质上,在电影竞赛水准上,威尼斯电影节这种故意的“抬轿”行为毁了自己几十年来在艺术上的探索,创新是创新了,但没把握住自己的立足之本,即在艺术上的严肃态度。戛纳则更为机敏一些,它竭力在维持竞赛片的高水准,同时又将它们推向市场。1990年代,戛纳秩序有加的选片和入围影片的高素质完胜威尼斯同期水准。而在商业上,戛纳更是不留余力的挖掘欧洲和北美市场,《低俗小说》和《性.谎言.录像带》在商业和艺术上的双丰收,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市场北美与戛纳的联姻揭开序幕,而同期的威尼斯电影节则陶醉于自身对于地域文化的迷恋,同时又在商业上不思进取,在整个1990年代里基本对好莱坞没有好脸色,清高过度。

我们来回顾一下威尼斯电影节这个“悲情的转身”,从1989年侯孝贤的《悲情城市》获得金狮奖开始,亚洲电影和东欧电影连连获得金狮的亲睐,1991年,是前苏联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凭借《套马杆》拿到金狮,而后是1992年张艺谋《秋菊打官司》、1993年,波兰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用《蓝》和加里·宝加的《银色·性·男女》同时拿到金狮,1994年台湾导演蔡明亮作品《爱情万岁》和马其顿电影《雨前》再下双黄蛋,而后1995年越南导演陈英雄的《三轮车夫》问鼎金狮,然后是1999年,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而当迷恋中国文化的马可.穆勒上台成为组委会主席后,金狮奖更有连续三届颁给华语导演的“博爱”纪录。这不能不说威尼斯电影节做过头了,失去了公允和公信力。

而对比同期的金狮大奖和金棕榈大奖入围和获奖名单,同样会发现威尼斯电影节竞赛单元的水准持续下滑,更多欧美的杰出电影则愿意去戛纳而不是威尼斯,而这些影片因为出自于名家和欧美这一传统的电影最强地,更经得起时代和岁月的检验,《我心狂野》、《巴顿・芬克》、《低俗小说》、《霸王别姬》、《钢琴课》、《地下》、《黑暗中的舞者》对阵《套马杆》、《秋菊打官司》、《花火》、《爱情万岁》、《一个都不能少》,只要熟悉电影的明眼人都会知道症结所在,艺术号召力丢了,商业上又没有起色,威尼斯电影节陷入了尴尬之中,于是,没有入选进戛纳影节和错过入选戛纳影节的电影才会把目光转向威尼斯,而后起之秀多伦多电影节趁机把自己变成了不那么艺术的电影的推广市场,电影交易市场成了它的救命稻草。威尼斯电影节在十年内几乎丢掉了安身立命的所有根据地,沦为戛纳影节的替补。

[责任编辑:赵大卫] 标签:威尼斯 金狮 罗生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