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王家卫作品梳理:《花样年华》位列影史十佳

2013年01月06日 14:43
来源:凤凰网娱乐 作者:文/木卫二

今年《视与听》杂志的影史十大评选中,王家卫《花样年华》位居第24名,导演榜单上更是高居华语导演前列,引人注目。透过这个西方口味和英美倾向的榜单,那足以说明王家卫在国际上的受欢迎程度,因为作为一部2000年出品的电影,《花样年华》的排名简直高得吓人(其他电影大多是1980年以前的古董珍宝)。

国人大多听说了王家卫风靡法国,戛纳电影节推出致敬海报,《视与听》的评选又汇集了英美的精英意见,如今他又当上柏林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当真是全球通杀。在华语地区乃至亚洲,王家卫更是超级受欢迎。十年前,网络初兴,王家卫作品几乎等于文艺片或艺术片的代名词。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仅限于周星驰王晶的港片,有一些日韩电影也会直接致敬或戏仿王家卫,从日本SABU的《盗信情缘》到今年韩国的《关于我妻子的一切》,莫不如此。来自西方的大牌致敬者还包括索菲亚·科波拉、汤姆·福特等等,惺惺相惜的家伙,更是数不胜数。

【王家卫的过去】

艺术感引领世界潮流

王家卫到底有什么魅力?很多人对他的印象除了墨镜和台词,然后大概就是拖延症、闷骚、纠结、潮湿等印象。事实上,无论外界怎么个争议,王家卫在影像和音乐的感觉上绝对是华语导演头几名,甚至可以引领世界潮流。声画组合和控制能力令他的电影有一种神奇魔力,无论是演员的喃喃自语还是灯光昏暗的空镜头,它们都散发出奇特的魅力。普通人的声画美往往会被认为是MV,但王家卫却一扫这种空洞感,打造成精致的艺术品。

票房毒药?实为不可复制的个案

过去还流传这样的说法,王家卫是票房毒药。事实上,无论是放在艺术片领域还是商业片领域,王家卫都不足以称为毒药,比他毒药百倍、只会拍烂片的导演多了去。王家卫的毒药感觉其实和他的制作模式有关系,众所周知,王家卫电影可以没有剧本,没有deadline,但是,他一定要有明星演员。在大明星等于高票房的情况下,一旦票房失利,别人难免要炮轰一番。

换言之,王家卫的电影其实也是建立在香港电影工业的基础上——至少是过于发达的明星娱乐产业,他的电影大多反映繁华都市夜夜笙歌纸醉金迷所造成的孤独,身在此地,人却没有归属。与90年代美国独立电影制作的兴起不同,王家卫在香港是个案,他没能成为一种现象,一些模仿者大多经不起他的败金烧胶片,俗称,玩不起。正因如此,如果稍微发挥想象,当香港电影在新世纪以后完全崩盘,王家卫的电影也开始找不到位置。虽然他的主人公大多表现得不喜欢香港,想着逃离,然而,当香港真的不再是曾经的香港,王家卫也不再是过去的王家卫。

谈王家卫,还不得不提谭家明等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一拨人。在王家卫离开无线、投身电影圈写剧本的年代,当时正是新浪潮最红火的年代。谭家明在这帮人里面最偏重实验探索,轻故事而重艺术表现形式,像《烈火青春》的男欢女爱和迷惘不知去处的情绪,完全能看出影片对王家卫后来作品的影响。王家卫的固定合作班底,同样来自一系列谭家明作品,像《爱杀》推出了张叔平,《杀手蝴蝶梦》的摄影杜可风,而谭家明本人也为王家卫的《阿飞正传》剪辑。

香港的黄金时代

在《花样年华》之前,整个上世纪90年代,王家卫处于创作的黄金阶段,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值得反复观看。即便是反响较为一般的《旺角卡门》《堕落天使》,它们同样是质量上乘的香港电影。2000年后的《2046》,大概因为拖得太久,对不住众人的高期望。及至《蓝莓之夜》,那就是小资情调的发作,主攻欧美市场。如今《一代宗师》,他试图东山再起,颇令人期待。

王家卫作品的一大特征是孤独和逃离,他迷恋上世纪60年代的香港,但当时的他无非还是个孩童。60年代的香港意味着它跟上海内地还有所关联,但也有人说,王家卫无非从刘以鬯的意识流小说中摘抄灵感。只要寻得感觉印象,现实就可能被丢弃到一边,人物故事逻辑也变得不再重要。

【王家卫的作品】

《旺角卡门》剧照

类型片的残影——《旺角卡门》

按照资料记载,《旺角卡门》和《最后胜利》脱自王家卫的同一个剧本,各取一部分,拍成了电影。透过刘德华张学友那生涩的脸庞,王家卫也还没有立马寻找到后来的感觉,他的尝试更像是另一个人来继续谭家明的探索,尝试以故事的奇情来吸引观众(而非日后的感觉和情绪)。这部电影还带有警匪类型片的影子,英雄主义、兄弟手足情、底层人物的挣扎描写,在香港这座城市,主人公没有找到真正的落脚处,以悲剧收场。

[责任编辑:谭冉] 标签:王家卫 华语 作品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