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陈可辛谈《合伙人》:我在等集体回忆成为潮流

2013年05月14日 08:01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方夷敏

《中国合伙人》剧照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中国合伙人》之机

“大片开始衰弱,集体回忆可能是我最擅长的”

南都:导演,你之前拍的电影都没有像《中国合伙人》这样纯内地背景的。我记得你之前有过一个观点,说香港导演为什么总拍武侠片、警匪片,是因为拍这种片的话不用接地气,而且香港导演是接不到内地地气的。那你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觉得时机成熟了可以拍一部这么内地的电影呢?

陈可辛:首先要明白,香港导演接不到地气是因为整个香港都是不接地气的。香港导演是在一个拍类型片的商业圈里,就算是在香港本土,大部分导演都是拍不接香港地气的电影,武侠片、警匪片都不是接地气的片。警匪片有时候还接一点地气的,但那也不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但我本身就是拍接地气的片出身的,我一向都是拍写实题材的电影。来到内地确实有一个无奈的地方,就是说,我不太敢去做这件事情。但是早晚还是得做,不然的话,永远都有一个局限在面前。这个“早晚”是什么时候,我自己也不知道。我刚进内地的时候(注:2005年《如果-爱》第一次试水内地,遇到同档期电影《无极》,票房仅收3000万),内地整个产业、整个局面都是在拍古装大片。我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是我不拍那些,冒险去做接地气的戏,拍回我自己擅长的东西;另外一个选择是,我冒另外一个险去拍我不擅长的、不接地气的东西,也就是古装大片。然后我选择了后者。做了几部出来之后,我发现原来这件事也没有那么容易,也很辛苦,虽然我还是能把握自己想讲的东西,用古装的形式去接我自己的地气,但这是很吃力的。

南都:而且也很难平衡。

陈可辛:对,平衡了一部《投名状》之后,我觉得好不容易让大家觉得有一部合拍片不是虚的,当时就觉得还能做下去,然后就做了《武侠》。我把我的一切都放在了《武侠》里,但这部电影口碑、票房都不好,加上整个大环境转变,大片开始衰弱,所以就又到了一个选择的时候:是要继续走下去,还是转一条路?那既然知道自己早晚要转,不如现在就转。所以,其实也不是完全出于自己的决定,而是被迫决定的。

南都:我听过一个说法,说陈可辛因为之前几部片“算错”后,终于打算回到自己最擅长的东西上,决定要丢掉那些对内地市场的迎合和算计了。你觉得说得对吗?

陈可辛:(笑)但是结果拍了一个最迎合内地电影市场的出来。确实不能说我要拍回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丢掉内地市场。这确实是内地很多人的集体回忆,集体回忆可能是我最擅长的题材。我在苦苦地等,等到集体回忆能成为潮流的那一天。

南都:从哪里能看出来这个潮流?

陈可辛:内地以前是没有集体回忆的,还在解决温饱问题的时候怎么会有集体回忆呢?就说七八年前,我刚来内地时候,我们翻所有的杂志看到时尚品位都是很财大气粗很假的。我喜欢的是老北京的东西,但观众喜欢的是华丽的东西。当时市场需要古装大片,我自己也只能在古装大片里找到自己与内地市场的契合点。当时如果我拍现代片的话,你们肯定会觉得我拍得很土,但你们喜欢的东西,我又觉得很土,大家是相反的你知道吗?直到这两三年我看到情况开始有所改变了。看时尚杂志发现大家开始喜欢老东西,广告开始讲古董,古董车古董手表,衣服也开始有一些比较复古的东西。我就因为发现我们的口味越来越接近了。所以,第一是能拍回擅长的题材。第二就是市场终于开始接受非古装大片了。

南都:是从《失恋33天》开始看到趋势的?

陈可辛:对。而且《失恋33天》是第一部现代题材、内地卖钱而我又认可的电影。我就开始觉得现在的内地市场跟香港“UFO”的那个年代挺像的(注:UFO是1990年代初曾志伟创立、陈可辛加盟的电影公司),就是90年代我在香港拍《风尘三侠》、《金枝玉叶》《难兄难弟》的那个阶段。这也是一个原因。观众开始不看大片了是一个原因,我们的口味比较接近是一个原因,《武侠》失败了是一个原因。这几个原因加起来让我觉得这个时候可以做这个题材了吧。

[责任编辑:李毅] 标签:陈可辛 武侠 南都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