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于是之:做8年人艺院长“身体反正是散了”(图)

2012年07月11日 20:38
来源:中国文化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于是之灵魂深处的“小人物情结”

于是之有演戏的才能。

演戏、重返舞台、塑造那些光彩照人的形象,是于是之心目中的理想。这一理想燃烧在他的血液里。如何评价自己一生演剧生涯的成败得失?在他的心目中,存在着一个情结和一串数目字。

先说这个情结。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于是之在《文艺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关于中国话剧的对话》。在这篇文章中,于是之流露出了一种情绪:他所扮演的那些人物,包括那些获得过很大成功的形象,诸如程疯子、王掌柜、老马……大都是一些小人物,基本属于小市民阶层。尽管他在文章中对这种思想迅速加以了否定,但你仍能感觉到,他心目中的某种遗憾和惆怅。于是之想演什么?想演《战争与和平》?想演库图涅佐夫?想演哈姆雷特?我没有就此专门和他交谈过,但我猜想,他心目中非常想演的那些人物,是鲁迅、曹雪芹、曹操、老舍,包括毛泽东……是那些灵魂像他一样矛盾丰富的叱咤风云的人物。于是之觉得,自己那些成功的人物创造,怎么也无法否认是一群小人物。对此他曾流露出过很深的孤独和遗憾,甚至隐含着某种自卑。

这种惆怅令人想到了契诃夫的《天鹅之歌》,一个演了一辈子小丑的演员,一生的宿愿是演一次哈姆雷特。于是,一个月明星稀的夏夜,在剧场观众全部散光之后,小丑站到了舞台正中,面对空荡荡的剧场演了一段哈姆雷特,圆了他多少年的梦想。尽管比喻不准确,但,可以肯定的是,于是之想演一些更复杂、在历史上更有影响的人物的愿望是根深蒂固的。不妨把这个情结称之为“小人物情结”。

这样分析于是之,不是出于一种武断。我至少三次答应过为于是之写戏,但三次却都因某种原因而流产。三次流产的合作,令我看到了于是之的理想。

第一次是一部独角戏。

戏分三幕,却只有一个人物,写了一位演员的一生。这部戏的创作起因,缘于于是之对“文化大革命”的一番感慨。那大约是在1984年,于是之跟我说:“‘文化大革命’开始那年,我才39岁,就让人家从舞台上给轰下来了……当时那种难受劲儿,比让我去死好受不了多少……”

在这个戏里,我写尽了一个演员在命运面前的孤独、哀伤、无奈。于是之对此极感兴趣。听完我的构想,他很长时间没说话,而说话时他的声音在发抖:“你写吧!你能写好。主人公那点情绪我能体会得到。一个独角戏,你选的又是那样的三个点,他心里得有多乱,多矛盾呀!太有意思了!从头到尾创造三个规定情境,让他说!撒开喽说!这绝不单单是一个人的三段事,是人生!”

[责任编辑:雷兵兵] 标签:红楼梦 演员 茶馆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