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情感电影经济学:好的类型片要符合电影行业规律

2013年07月17日 10:04
来源:商业周刊中文版 作者:汪琳

观众在电影院中获得最多的认同主要依赖于情感经验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編者按:人们都很惊奇,情感电影狂欢到底怎么发生的?这种市场突然转变的推动力量是什么?一部卖座电影史如何制作出来的?制作者和投资人有哪些重要的方法论?类型 片红极一时会形成新泡沫吗?《商业周刊/中文版》遍采业内人士,总结出一份类型片调查报告,发现有四大决定性因素在背后起作用。

当世界风雨飘摇,就去电影院躲避寻求安慰吧。汤唯哎《北京遇上西雅图》里说,“钱多钱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找个知冷知暖的好男人疼你。”;《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感叹,“我们都应该惭愧,我们都爱自己胜过了爱爱情。”;《小时代》面对诸多争议,“依然在大大的绝望里小小地努力着”;《中国合伙人》在打鸡血式地鼓吹,“我们这代人最重要的是改变,改变身边每个人,改变身边每件事,唯一不变的就是此时此刻的勇气,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将改变世界”……

艰难时世,电影造梦。经济糟糕期,却往往是电影业的黄金时代。2013年前后,情感、青春、成长、励志类电影舒缓了泡沫纷飞年代人们的焦虑感和不安全感,并借此攀上了商业成功的巅峰。我们将此类电影统称定义为:情感电影。中国电影市场过去十年大片当道的时代(以2002年张艺谋《英雄》为标志)结束了,欢迎来到中小类型片的新纪元---虽然这一幕好莱坞早就发生过。2012年,中国已以170亿元的年度总票房,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而2013年刚过半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就突破100亿元。其中,《北京遇上西雅图》和《致青春》两部情感电影就占去近11.3%。

媒介大师麦克卢汉说过,“电影不仅是第一个伟大的消费时代的伴生物,而且是一种刺激性的广告。”这一轮情感电影风暴来得太新鲜太迅猛太集中使从业者和消费者都有头晕目眩之感。新的导演、新的投资玩家、新的互联网营销手法、新的女性消费力量、新的年轻人粉丝经济、新的动辄上亿的票房纪录,一切都像青春一样闪亮而且怒放(也许短暂)。观念冲突激烈、传统人士看不懂这些变化,斥之为媚俗、堕落、不是市场病了就是观众病了。既得利益者骄傲滋生,“你们落伍了,跟不上我们的小时代了”……

电影史留下一个奇特的场面:6月18日,上海电影节,新浪潮论坛第二场主题“潮流生产力”。郭敬明徐峥、薛晓璐、滕华涛等新晋导演坐在一起,直言很多导演过时了,吐槽《富川山居图》是烂片,对主持人、前辈导演何平的“大片支撑电影工业”说法嗤之以鼻。他们有资格得瑟,一拍电影就进入医院导演行列:徐峥《泰囧》票房12.4亿,薛晓璐《北京遇上西雅图》5.18亿,滕华涛《失恋33天》3.5亿,郭敬明《小时代》上映两周突破4亿。而新的纪录仍将持续上演。8月9日,《小时代2》将提档上映,PK高群书导演的警匪爱情片《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范冰冰主演的性感喜剧《一夜惊喜》,而后两部电影,同样可以归类为情感电影。

商业史上多了一个行业惊艳崛起的经典案例:类型片的诞生和火爆,是市场的力量,是时代的产物,是从业者尊重观众和产业规律的结果。投资者玩法变了,中小类型片的投资回报率很高。《北京遇上西雅图》制作成本2800万元,票房5.18亿元,投资回报率高达1:18。情感类型片“接地气”,能讲一个好故事,有一定的品质,并且针对“两室”群体(教室+办公室)精准营销。“这批影片的成功给那些无知的投资人敲响了警钟。他们盲目追求大明星大制作,不去想普通观众喜欢看什么,那是在豪赌。”影评人周黎明说,“你的故事讲得好,没什么大牌明星,导演是新人,你照样可以很赚钱。”

人们都很惊奇,情感电影狂欢到底怎么发生的?这种市场突然转变的推动力量是什么?一部卖座电影史如何制作出来的?制作者和投资人有哪些重要的方法论?类型片红极一时会形成新泡沫吗?《商业周刊/中文版》遍采业内人士,总结出一份类型片调查报告,发现有四大决定性因素在背后起作用。

[责任编辑:李毅] 标签:类型片 情感电影 北京遇上西雅图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