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上影节影迷吐槽:场次变卦字幕不佳 现场观众素质差

2013年06月21日 08:51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作者:肖扬

“电影节上,媒体镜头对准明星嘉宾,主办方忙的是各个重大活动,影迷们的“幸福度”往往被忽略。本次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影迷通过网络形成了“组织”,倾诉每日的观影甘苦。虽然偏于“草根”,但却从真实的细节上提醒了国内的电影节主办方:电影节不该是“面子工程”,我们与真正的完美还距离很远。”

一个名为“妖灵妖”的微博近日一直在自发地搜集上海电影节的影迷观影感想,并且与豆瓣的“同城帖”相关联。在这里,影迷们可以大胆地倾诉心声,把字幕质量、上座率、周遭环境等情况的直接感受点点滴滴汇总到每一天的帖子中去。对于其中一些尖锐的问题,“妖灵妖”会通过微博反馈给上海国际电影节官方微博或者相关人员去“讨说法”。

据悉,这个平台设立的初衷是希望用民间的方式来体验电影节,希望在开幕盛况、明星云集的官方新闻背后,寻找一份属于个人的记忆。不过,从发帖情况来看,网友们都是在倾诉一些“负面事件”。但这不是故意挑刺,因为影迷们提出的问题很实在、很真切,他们通过个人的眼睛发现问题,由此才能监督、刺激到电影节的各个环节,他们才是真心希望电影节好起来的那群人。

“字幕”胡扯毁了名片

在微博平台上以及相关联的豆瓣“2013上海电影节同城专用讨论帖”上,可以看到影迷遭遇的最大问题是“字幕”。“妖灵妖”的微博较为全面地收集到了字幕“奇葩”。比如,各方影迷们纷纷抱怨:“6月18日,曲阳影都放映的法国著名导演卡拉克斯的新片《神圣车行》的字幕完全是瞎编乱造的版本,影迷在观看后非常不满。影院负责人闻讯赶来,质问志愿者看出字幕有错怎么不和院方联系,负责敲字的志愿者男生答复:‘前十分钟编得蛮好的,就没发现’。”而有影迷则调侃自己在看片时“很怕这字幕来一句‘对不起,我编不下去了’。”

事后,在影迷们的不停“追问”下,相关人员微博上做出解释:“本人是这部片子的字幕校对,特此说明一下。在我一校的时候发现原翻译完全胡扯,所以跟主办方提出由我根据日语字幕全部重翻,并且也通过了。昨天,上海影城和今天大光明影院采用的是我的版本,曲阳影都估计错用了之前那个胡扯的版本。”

被“字幕”扯后腿的影片还有希区柯克的《敲诈》。根据“妖灵妖”的微博记录,6月17日,上海电影博物馆放映的《敲诈》是“希区柯克默片修复展”放映的9部影片之一,也是此片的亚洲首映。其所选用的中文字幕,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翻译的字幕,但在放映途中,影迷发现中文字幕屡屡存在滞后现象,甚至还有很多错译。比如,把男主角的名字翻错至少一次。放映结束之后,现场有工作人员反映,这套字幕其实是根据有声版来翻译的。而“妖灵妖”也对此“简单答复”进一步质疑,并督促电影节能够在6月20日的另一场《敲诈》的放映解决这些“遗憾”。在放映的环节上,影迷们的抱怨还有很多:曹杨影城《林肯》字幕70%不同步,基本慢1-2秒,有时完全跟不上节奏,这对观众去理解《林肯》这样一部大段大段对白的片子提出了更高要求;UME新天地影城对森田芳光的遗作放映切头;曲阳影都的《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声画不同步;影城一厅的《狼的孩子雨和雪》颜色偏红等。

放映临时变卦观众措手不及

电影节的组织环节也有许多不明不白的“悬念”。比如,金爵奖竞赛影片、展映影片纷纷因DCP(数字院线文件包)问题而撤片却没有第一时间告知影迷,使得很多影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满怀希望而去,却又失望而归,要退票又无法在当时的影城得以解决。

影迷因此对组织环节进行质疑:为何不提前检测DCP?为何不在确认撤片后立刻通知影院和售票公司?他们呼吁:“官方宣传人员应该每天一早与技术人员核对今日排片是否正常,若有误差,立刻发布官方微博,通知影院、售票公司,至少在影迷出门前通知到人,这样还有换手余地。为什么没有做到?”

赠票问题也是影迷们所深恶痛绝的。有影迷称:“今天正大星美六点半的《东京物语》有约一半的空座,且都是前排中间的好位置,倒数几排却坐得满满的,可怜那些想看又买不到票的影迷,电影节什么时候才能少留一点赠票呢?!”还有影迷称:“某销售点居然卖重票给观众,普通观众影票与区政府的赠票重了,影厅里很多人骂骂咧咧。

此外,很多电影的主创见面会都安排在放映之前,容易造成时间严重拖沓,让观众产生“焦虑”。其中在6月16日,日本电影周的影片《东京家族》在放映之前因“开幕仪式”而延迟,最终放映时间比影票标注时间晚了75分钟,出现了女观众大闹现场的不雅“事件”。况且,这样的“见面会”效果并不好,有观众反映:“主创访谈问的问题没有意义,许多和电影本身都没有关系;许多主持人和翻译人员由于根本没看过影片,对内容不了解,提问时也是‘乌龙不断’。希望电影节方面酌情考虑把这种‘访谈’放在电影放映前是不是妥当。”

影迷自省“素质” 大家应该停止“摄屏”

影迷们没有一味地指责官方,也把自省的目光投向了自身,曝光了不少观众的素质问题。比如,有影迷反映,有些观众在放映过程中对大银幕肆无忌惮地用手机摄录和拍照,这是对修复片和现场配乐大师的终极侮辱,并在微博上@上海国际电影节,发出呼吁:“请劝阻在放映中摄影、摄像的观众。希区柯克展已成重灾区,因其规格高及稀有性,片前讲解和现场配乐的仪式感强烈,激发了很多观众‘到此一游’的心理。第二场《水性杨花》拍摄银幕的情况更超第一场。前五分钟,四周白花花一片,伴随咔嗒咔嗒的快门声。”

一位网友说:“在电影院看电影不能拍照应该是常识问题,今天在影城看《父亲的诗》,坐在12排中间的女生拍了长达十分钟之久!灯亮之后才发现是戴红牌的工作人员,敢问上海国际电影节,这些工作人员到底是哪里的?”

还有网友抱怨:“《阿拉伯的劳伦斯》上海首映场,影城二厅里有三个姑娘一直在吃瓜子!吃完了瓜子还吃荔枝!幸运的是她们在中场休息的时候退场后就再也没返场,不幸的是她们留下了一堆瓜子壳。”本报记者肖扬自上海报道

文化旁白

电影节是给谁办的?

很多时候,国内的电影节会让人产生疑问:“这是给谁办的?”开幕式上,影迷们往往会被封锁到会场的几百米以外;电影节之中,想看的电影却又遭遇购票难题。很多电影节打出“全城狂欢”的概念是那么空洞,因为影迷们真切的感受却无人倾听、无人在意。

以上海国际电影节为例,它是中国国内唯一的A类国际电影节,其举办水准自然有参考作用。从本届电影节来看,各国明星、名导脚踏祥云而来,映亮开幕红毯;各大论坛主题鲜明、发言踊跃;各种竞赛单元、各种评奖也是轰轰烈烈。若在一个宏观的框架上来看,上海电影节颇有国际风范。但是,评价电影节的成败标准,除了“名人效应”之外,还有最重要的一个群体——观众。电影节是让观众饱览世界电影风光的最佳时机,真正的影迷所希望参与的狂欢不是对着明星尖叫,而是想品味平庸的商业院线中无法点到的“电影大餐”,然后,彻底沉浸在银幕的光影中,尽情地去体验艺术至上的空灵、性格导演眼中的人间悲喜。

影迷的这种期望是否得到了满足?不得不说,国内电影节的主办方和媒体往往对此疏于问候。很少有组织者在电影节举办之后会俯身“调研”观众的感受,他们只是把观众人数作为“业绩”进行夸耀,这个最该获得照顾的群体,却如同一个被压缩的“标本”,抽走了所有鲜活的思想和感受,只化作一个硬邦邦的数字。

如今,借助微博和网络,影迷们开始从自己的角度认知电影节,其中不乏观影习惯的自省,也对主办方提出了可供借鉴的建议,希望主办方不要觉得这是影迷们在“吹毛求疵”,因为,小的偶然的“疏漏”串联起来,就是一个难堪的“窟窿”,缺少关切目光的影迷们要的并不多,就是一份尊重。

[责任编辑:高晓雯] 标签:影迷 上海国际电影节 上海电影节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