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大影响]《环太平洋》热映 论中国科幻片路在何方

2013年08月02日 18:26
来源:凤凰网娱乐 作者:秦婉

缺少宗教讨论环境,只注重实用功能,中国科幻土壤非常稀薄(《机器侠》剧照)

话题三:中国为何缺乏科幻片生成的文化土壤

实用主义统治,缺乏宗教精神

摩西不夜奔:首先是实用主义。西汉以来,儒家思想尤其是后来的实用主义长期占领了中国人的思维,这种功利性极强的实用主义,让原本更形而上的老庄哲学、佛家哲学都世俗化成为世俗功利的依靠,比如道家到了道教成了长生炼丹,佛教到了中国成了贿赂神仙求好运。

科幻在西方正是科学与宗教结合下的产物,科幻一般都是创造论,这与宗教文化不无关系。但科学,对于进化论还是创造论,一直是没有定论的,所以科学不过也在寻找一种世界存在的可能。最明显的例子是牛顿晚年,居然将他毕生研究的力学定律,和上帝力量联系起来,这不是牛顿晚年陷入了迷信,而是他发现了他的科学认识范畴内解释不了的问题。

而中国没有科幻,显然不仅仅是缺乏科学精神,还缺乏宗教精神,起码缺乏对未知事物的敬畏和好奇。儒家实用主义之后,是各种变相的实用主义统治而已。

电子骑士:我们总是觉得,西方就因为有了科学才比我们牛,我们如果有了科学,再加上老的这一套,就会更牛。所以我们只是把科学当作法宝,这样的认识就不太自然了。

李小飞:其实中国就推崇技术,不推崇科学。

电子骑士:美国人在思想上宗教上都没有负担,而欧洲是负担太重了,欧洲的科幻特别社会化人文化,走形而上的路线,很少有科技的想象,东欧的科幻都是特别宏大思辨的东西。

兰波:美国有部小说叫《时间回旋》,将宗教与科学完美结合在一起,通过外星人把地球包围成一个膜,让人类有生存的危机感,来直面自己内心的上帝,一些人展开了一个“新基督运动”,这通过对科学的恐怖想象,用宗教去平衡。而我们没有这样的强有力的因素,没有宗教制约,只是想要富强。

喜欢厚古薄今,又没有气魄当老大

摩西不夜奔:中国人喜欢厚古薄今,只要来讲道理,势必是圣人先贤如何如何,到了电影里就以古装片来讲现代的故事,而很多科幻片是从现状为基础,用虚构的未来故事来表现现代工业文明的弊端和人类的狭隘无知,中国人老觉得现状变坏了是因为“人心不古”。

兰波:绝大多数的科幻电影恰恰是对未来不报期许的。科幻小说的蓬勃发展是在二战时期三四十年代从西方国家带起来的,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之后对未来不够自信,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的摧残,又引发对文明的质疑,反思人的本性,工业污染、环境恶化、核威胁,以及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之争,让人类的未来并不美好。这一切对科幻电影的影响就是质疑。

《星船伞兵》里,人类扩张后在外星系仍然会发现与自己势均力敌的对手,这其中也涉及到意识形态,带来政治上的思考。

但中国没有想到这些,它不是领头羊,也没有气魄去当老大,去碰撞敌人,在七八十年代思想解放之后,出现了一批科幻作家,都是把外星人想得很美好,很和善,没有势力抗衡的想象。

进化论至高无上,从不恐惧未来

摩西不夜奔:近代,进化论在中国开始拥有无上地位,从晚清的现代启蒙以来,各种先驱都是强调进化论的,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来激励中国人参与到与全世界的竞争中来,所以中国总停留在“我们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我们的未来只会更美好”的想象中。而科幻恰恰是冷战背景下,对工业文明和当代政治博弈的恐惧下产生的,而这两种的恐惧在中国是不存在的。

不乏想象力,却缺乏冒险探索精神

李小飞:其实中国有一个很牛的幻想,就是“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和相对论一样。这个都可以生发出科幻小说。

兰波:这跟《时间回旋》里的概念一样,但在中国就是民间传说故事。

摩西不夜奔:中国人的造船技术,从唐宋时期就领先于世界,明朝的时候郑和下西洋,从技术到经济实力,中国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海洋国家,但中国文化的视野,好像就一直在内部统治上,延续着自我封闭的农耕文明,到清朝这种自闭状态变本加厉,即便现在一只脚迈入了现代社会,但探索和冒险精神一直比较缺乏,而科幻,恰恰需要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和勇于探索。

电子骑士:当时欧洲诸强争霸,通过探险、冒险开疆扩土,与对手交流,或是征服对手,但我们距离古代开疆辟土的时期太远了,反而对这个主题很陌生。

兰波:不可否认,古代的文明中的我们与国外是势均力敌的,但逊色的是工业时代。

凤凰网星座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凤凰网娱乐微信

揭开明星的隐私往事,每天为你分享一段八卦谈资!

[责任编辑:李毅] 标签:电子骑士 李小飞 环太平洋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